McIntosh Output Autoformer™
麥景圖的輸出牛牛究竟是甚麼東西?
遠在 1925年之時,由美國一間名叫奇異公司之 Mr Rice與 Mr Kellog兩發明家,利用紙張和銅線圈,造出喇叭揚聲器之元祖,及後經歷不斷改進變成了現代我們所使用之 Hi-Fi 揚聲器系統,而為了滿足這些喇叭之個別規格需求,功率放大器(擴音機 Amp.)亦順理成章的,和揚聲器之步伐不斷地追逐著。
喇叭又即是揚聲器,在物理上是屬於一種很不穩定之合成換能器原件,在功率電流通過金屬音圈,產生電感,與磁結極塊產生排斥吸引作用,推動振板發出聲音,但與此同時,振板之衝程作用又驅動音圈,進出磁極,令線圈接受磁場切割,當中產生反向電流,造成正反兩電壓拉據互消,就如錢唐江浪濤相對之景況一樣,御力越大反力越強,於是造成其抗阻不穩定,不斷變化,令功率放大器之推動力受到嚴峻考驗。
於是,早期時代的工程家發明了輸出功率變壓器 Output Transformer,即是單組繞線式電感衡流均壓器,其工作是把直接相連喇叭,改成利用電感耦合和喇叭相連上,而實際上功率輸出管並無真正與喇叭導通,既可穩控輸出能量不至過荷,又可確保任何一方之安全性運作,正是一舉兩得。
然而,早期真空管擴音機因輸出力度不大,又式足電壓太高不能直接揚聲器,於是很多廠家紛紛奉行輸出牛,直到後期電子技術進步,擴音機瓦數輸出較大,有能力直接推動喇叭組,而晶體管功率放大器的出現,更加快了輸出牛製作的漸漸淡出。(這便進入擴音機和揚聲器之血肉撕殺時代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)
廠家棄用輸出牛原因如下:
1. 製造成本和工序費用大高昂。
2. 輸出牛本身存在了致命缺點,電感和頻應比率 (Turns Ratio)太差,即是衰聲,不能響應理想線牲。
3. 磁飽和,頻寬受限制,廷伸不能,使頻帶短窄,又是衰聲。
4. 大量音染,音色混濁,衰聲。
於是,幾乎九成之廠家都齋齊放棄輸出牛的設計。
但 McIntosh 卻我行我數,一直緣用至今,何解?
老麥早在 1949 年已洞悉箇中問題,獨家研發出超越時代之 Bifilar Winding Technique 之特殊輸出牛繞製技術,製成品命名為 Output Autoformer,由雙線並繞法再演進成多組線繞製法,其難度極高,你可想象若七、八卷芯線同時一起繞在同一芯鐵片上,情況如八爪魚飛轉,若是筆者自己手繞七、八卷線,肯定馬上變成五花大綁,郁不得其正。(這是一直沒其他廠家願意同樣製法)
這種繞線方法其好處在於,頻應寬廣,極低失真,連早期擴音機成品都能有 20Hz ~30kHz +0.1dB,16Hz ~ 60kHz +0.5dB,這已是一般擴音機之極限了,另外若在低於 30W RMS 輸出時,讀數更可高達 10Hz ~ 100kHz +1dB,可說已到達現今 SACD、DVD Audio 之要求,一方面擁有輸出牛之最好一面,另一方面又沒有其敝處,筆者覺得這確實真的很利害,很利害吧!
原文出自:怪談音響 FACEBOOK專頁